top of page

2001 重力釋放發表 ~ 三義還原艙房

三義時期 Sanyi Period

梁平正三進三出三義,從江湖華麗的高峰來到樸素木頭香的山坳小鎮,梁平正不僅要找回藝術的真善美,也要思索成為藝術家與藝術創作的意義,這是一個改變、一個過程。藝術創作除了純粹的美感、美學探討之外還有什麼意義? 

1997年中,梁平正剛到三義的時候,非常像大家心目中的藝術家,邋遢、不修邊幅,一手酒瓶一嘴酒氣在三義街上閒逛,此時人生的低潮正好遇上三義的蕭條,此地已經從木雕全盛時期摔落到谷底很長一段時間了,一群木雕師傅整日三五成群泡茶聊天,大家都想藉著”討論”的方式找到三義的下一個可能,梁平正的出現提供他們一個參考點,學院派、歸國藝術家在三義到底能做什麼,從梁平正身上,這群國、高職,學徒出身的木雕師除了看到”藝術家”的糜爛外還能學到什麼? 也是這個時機,梁平正一開始並沒有在木雕技藝上投注太多心力,反而藉這個情況思考更多、更大,畢竟是在紐約大蘋果混過的人,梁平正不但把三義木雕產業看得十分清楚,也把自己看見三義木雕的可能性”開講”給這些師傅聽。

梁平正引進學院的思維,認為應改變過往三義木雕師徒相傳的慣性,要能放棄師傅教的”版型”而師法自然,全部是創新的木雕,每一個作品都不一樣,這樣大陸師傅就無從複製起,把”原創”作為木雕的最高價值。當然這種思維一開始肯定不被接受,三義人便等著看梁平正能做出什麼來? 

梁平正在三義初試啼聲是1999年的裕隆金質獎,這是獎項設獎以來初次有”當代藝術”參展,飛行這件作品引起評審正反兩派及大的爭論,最終雖然沒有獲得年度金質獎,但與獲獎者的傳統木雕相較,媒體記者對梁平正的作品更有興趣,反而都以梁平正的作品-飛行為報導主題,因為三義沒有這種藝術思維的作品,這是梁平正雕塑的”起手式”,也是他做給三義人看的第一件作品,預告了一個當代雕塑藝術家的誕生。

這時期梁平正的作品以”長條形、挖空、薄片”居多,長條形是因為多取材自老宅院拆除的棟樑,挖空是”重力釋放”,薄片是”飛行”,參加金質獎的作品正是初期薄片飛行的雛型,許多語彙還是初始狀態,處處可見”原創”的本質,此時的作品十分珍貴稀有,引用南藝大副教授,藝評家王福東老師的話說:在台灣美術史自黃土水以降,確實也還不曾有過這樣的雕法,這是單就木雕原質的這一部分來講,說一句比較「言重」的話,真的是「前無古人」。

梁平正2001年在三義”還原艙房”展出他來三義後第一次正式個展,也是”重力釋放”這個系列的正式開始。重力釋放是梁平正最先發展的系列,重力釋放要釋放的並非專指物理性的重量,也要釋放掉心裡的重,。梁平正透過重力釋放的創作,讓每一塊木頭產生了輕盈、薄巧、漂浮的美感,當身、心皆輕盈甚至感覺可以飛翔起來,這無疑是內心的自由翱翔了。還原艙房個展不僅展出雕刻也是與燈光與結構的”前衛裝置藝術”既是雕塑展也是當代光雕,複合媒材有點裝置在其他地方已不是新鮮的點子,但在三義這是創舉。此次展出作品中挖空樹幹後的虛空間、髮簪等特徵已經具備,導出日後-合、台灣母體系

Ping-Cheng LIANG    梁 平 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