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8 是與非個展  沾美藝術庭苑 台北

中時生活

刻出生命力 梁平正讓木雕飛起來

2018年02月05日 17:10 中時 李欣恬

長了魚尾巴的湯匙、懸掛於牆上的飛天魔法書,這些輕盈、靈巧的木雕作品,都是出自藝術家梁平正之手,他呈現厚重木頭的輕薄質地,也為木雕藝術找到新的表現空間。

梁平正1958年出生於屏東,畢業文化大學美術系,主修繪畫,在40歲那年接觸木雕藝術之後,原本拿畫筆的雙手,改拿雕刻刀,一刻20年,他說:「我把每塊木頭當朋友,每一塊木頭,都曾經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就跟人一樣,是獨立的個體,我在雕刻的過程,也像是在解讀他們的一生,雕鑿出最適合他們的模樣。」

梁平正表示,也正是因為每一棵樹、每一塊木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他以「順性而為」的方式創作,「我不打草稿,而是醞釀直覺,和樹木『溝通』,我認為即使是朽木也可雕琢,也有發揮的空間,那些被蟲蛀、腐爛的痕跡,就是生命力和存在的證明,而雕刻的過程,也讓朽木再度重生。」

近期個展「是與非」,展現梁平正近年的「非器」與「非書」系列,他嘗試賦予器皿新的想像力,在雕鑿過程中,將實用性先擺一邊,讓器皿不再只是器皿,書本不再只是書本,梁平正表示,「正是因為把功能性、實用性去除掉,造型和線條反而可以更為多元,融入想像力。」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非書」系列,懸吊於牆上,一本本漫天飛舞的冊頁,也是木雕作品,梁平正表示:「這系列作品也是反映現代人並不愛閱讀,因此書本外在被觀看的比例,大於裡面的文字內容。」

「是與非-梁平正個展」,現於台北沾美藝術庭苑展出,展期至3月31日。

(中時)

蘋果日報

【天才不會埋沒片】作品只賣千元 他被逼到絕境後重生

彭蕙珍/台北報導)41281出版時間:2018/02/21 22:57
梁平正求學時,他說自己只有繪畫成績最高,進入文化大學美術系,從雜誌中了解歐美藝術發展,已經走得很前衛。主攻西畫,他以不打草稿的方式即興畫畫,藝術理念走得很前衛。
現實是,「念美術的人,必須做另一分工作才能賺錢」,畢業後,他到復興美工教書。很想出國看看另一個世界,婚後,賣掉房子,拿著200萬元,帶著太太吳怡珍到紐約進修。
他坦言:「我的英文很差,也不太會說。」儘管申請的學校,看到他的作品都說:「你不用會講英文,直接入學。」進入NYU的Studio Art,卻因為紐約的街頭比教室好玩,沒有完成學業,2年花完存款,就回台灣。
1998來到到三義,此時的他,看到實木雕刻的達摩、鍾旭、關公…覺得很沉重,「我想挖空,釋放他們。」心中的苦悶,讓他看見木頭的另一種形式之美。這一回,他很賭定,這是自己想走的路。40歲,重新做自己,但現實並沒有如此容易。初始,靠著雕小件家具,如筆筒、家具…支撐生活,「賣一件1000元就好開心,因為可以換20個便當,就可以過下去。」
雕刻,對他來說是一種釋放,挖空木頭,心情才能輕盈,創作「重力釋放」及「飛行系列」。他的雕刻不是平線,有曲線及凹凸,表現出木頭的美感,「我的作品表面有線條,來自於以前畫過素描。」
1年後,畫廊找他開畫展,作品入選「裕隆金質獎」,他的藝術才能被世人看見。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他說,經歷人生最大的挫敗,那傷痛至今還在,「我要告訴大家,如何失敗再起。」他更感謝上天如此眷顧,「我很慶幸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現在很滿足。」(彭蕙珍/台北報導)

 

Ping-Cheng LIANG    梁 平 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