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果發表會

順性


成果發表會
順 性 淡江大學~炫光志
1.生平
成長的梁平正與多數人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一樣翹課與玩耍,美術反而不是正業。直到退伍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後才一夕之間變成愛讀書、求上進的模範青年。那一段青少年歲月存起來是梁平正未來創作的養分之一。進入大學之後深受賴純純、郭大維兩位教授影響,美術再受到啟蒙。這一段時間的訓練深深影響梁平正的創作,尤其是對質材的掌控與敏感度。1983年,大二那年梁平正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這個獎讓梁平正正式踏入職業藝術家生涯的軌道。
在大學畢業後,梁平正憑著一股熱忱,毅然決然要前往當時後大家心目中的藝術殿堂——紐約。梁平正去紐約進修的不全是NYU,而是整個紐約。他發現紐約街上比課堂更豐富、更精彩。他看見來自世界各地最厲害的人以及最爛的人。正如許多人說的:紐約不是美國,紐約就是一個世界。不在紐約你無法感受這種震撼,這裡每個人都身懷絕技,都是他那個國家的第一名。梁平正在紐約街頭鬼混,對他來說這裡的學習比課堂還要更精彩,反而制式的課堂讓他覺得無聊,美術館也一樣無聊。對他來說,幾個名震世界的美術館竟然沒街頭那麼有吸引力。有一天梁平正經過一棟大樓,他突然驚覺在紐約這個大都市裡到處都是藝術家、到處都是畫廊、美術館,其實「根本不差我一個人」,他發覺到自己的藝術與生命還是在台灣,自己的故鄉才是創作的源頭。有了這個念頭之後,他帶著老婆離開寄居近兩年的紐約,回到生長的台灣。他知道在台灣藝術人生還有許多等他釐清的地方。
回來台灣的梁平正,先後投入室內設計產業以及飯店規劃管理,所獲得的報酬從剛開始的可數名詞作到不可數,進而只剩下數字的遊戲,這已經不是數字的問題而是胸懷。他是在操盤過這種場面後才知道何謂謙卑,梁平正看來很順遂,但午夜夢迴時,他並不快樂。梁平正很清楚這裡沒有藝術,。畢竟內在是藝術靈魂的歸屬, 他必然會回到藝術創作的人生,只是這回梁平正的藝術創作不見得會跟以前一樣。
2.家 庭
面對家人,梁平正老師成為一棵溫柔的大樹。他對家人非常的保護,在與師母的互動中,老師卸下平常酷酷的一面,輕聲細語回應著師母,有時他也會像孩子般開玩笑逗師母開心。在夫妻的相處上,梁老師一直都秉持互相尊重,彼此之間沒有秘密,婚姻長跑20多年還能像新婚夫妻一般親暱的相處著。擁有一個女兒與一個兒子的老師,儘管在人生中發生過許多變動,他依然很關切孩子的成長。
1998老師到了三義的山上,開始進行他的木雕創作生涯。而這時候正是兒子可樂在讀國小的時候,家裡的發生所有的事情他都一點一滴的看在眼裡。可樂說起初的生活其實非常辛苦。當時的生活幾乎就是野人生活,通往家裡唯一的一條路不是柏油路,而是鋪滿小石子甚至是充滿泥濘的一條小徑,家裡也沒有熱水器,要洗澡時必須自己燒開水再配上冷開水一起到進澡盆內,很快速的洗完,由於住在深山的緣故,理當會有許多蚊蟲甚至是蛇的出沒。但這些事在可樂眼裡,雖然說苦,但也已經漸漸習慣了。他還記得在家裡院子前有一口小池塘,池塘裡充滿著各式各樣可愛的生機,他尤其最愛觀察那些活潑的蝌蚪,他還打趣的說,也許他是全台灣第一人全程陪伴蝌蚪長大成青蛙過程的小孩。由此可見,他從小跟在老師身邊,雖然疲於奔波生活,但仍然能苦中作樂。看他面對那些與同齡小孩不會遇到的問題也能游刃有餘,很容易就能發掘到一些與梁老師相似的個性與態度。
與其說與老師有幾分神似,不如說是被老師影響的。由於家庭經濟因素,老師與師母都非常的忙碌,所以大了可樂8歲的姊姊其實沒有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被托給岳母照顧。師母也天天出門工作,老師便是最常與可樂接觸的親人。可樂自己也說:他對爸爸充滿著敬佩。因為在三義的那對日子裡,他跟在爸爸的身邊,能夠完完全全感受到一種不服輸、堅持到底的精神。他說身為一位藝術家,老師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有著放浪不羈的生活,也不會為了利益而失去真善美去符合社會所要的風格。他始終如一的作息十分規律,每天都踏實的完成應該做的事,做做創作、畫一些畫、教可樂寫功課......。最厲害的是,他能夠頂住那些當時藝術界對他的輿論,不受利益關係影響堅持走出自己的風格,這種態度也許就是造就現在的梁平正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可樂受父親的啟發其實很大,他跟在父親的身邊學習到了許多。也許這對父子之間不會有什麼太多的言語溝通,但卻深深地影響著彼此。
可樂現在是一名法式餐廳的主廚,這與他求學時讀開平餐飲有著密切的關係。小時候她的成績向來就不優異,可是老師不但沒有責怪,還建議他去學一技之長。
果然可樂在餐飲科系中表現優異,甚至被選為代表隊出國比賽,屢屢獲獎回來。但可樂還有另一個興趣,就是當一名DJ。他跟著一名老師學習,認真做自己的音樂,在各地直播表演。也許,這就是從老師身上學來的態度,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夢想,而是看你去怎樣實踐你的夢想。曾經可樂也質疑過自己,為什麼世界這麼不公平?為什麼其他人的人生如此順遂?為什麼他必須付出這麼多卻還不一定得到同等的回報?但當老師聽到了這些抱怨後,只回應了一句:「世界上只有廢物才會抱怨不公平。」,這句話深深的刻在了可樂的心中,影響了可樂往後的生活,使他能夠持續向前。
3.藝 術
梁平正的人與藝術是無法分割的,他的藝術等於他的人,他的人等於他的藝術。梁平正老師的木雕要從三義時期開始講起,從江湖華麗的高峰來到木頭香的小鎮,梁平正思索成為藝術家與藝術創作的意義。這是一個改變、一個過程,他要探討藝術創作除了純粹的美感、美學探討之外還有什麼意義。此時他的行為與風範與之前截然不同,或許他自己不知道,但三義人卻看在眼裡。在老師傅眼中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出現了,作品具有原創性、懂得藝術論述、品行謙卑且認真。2011年,在臺北的第一場個展「木的可能、雕的想像」在印象畫廊舉行。這場個展算是梁平正對三義的總結,六個系列中除重力釋放外,書非書、器非器、森野呢喃、面具以及金屬鑄造都是第一次發表,屬於後三義時期的典型辯證,不是書的書,不是器具的器具,不是地球物種的物種,不是面具的面具。
4.倒置美學~
談到梁平正的木雕創作就不得不提他的倒置美學。他的美學理論來自於機能抽離的辯證,器非器是不理會器具原先的功能而專注於美感的創作,非書是表達在網路世代,實體的書漸漸失去閱讀功能,觀賞的美感驟然顯現。森野呢喃則放棄物種演化的合理性,順著木頭原有的本質而雕,呈現有點像又不大像的物種。面具則不是人臉的裝飾作用,而是讓觀賞者認識真正的我,修練就像拿掉面具,當所有面具都拿掉就剩下真實的智慧。梁平正陳述他的創作是一種「倒置美學」,是把物體的純美本質當成創作的開始。人類創造各式各樣的器具,始是於生活的需求,此時功能是製作的重點,美感其次,經過時代變遷、新的器具取代舊有的器具,此時純美浮現。正如放在博物館內供人觀賞的寶物,完全不具實用性質。倒置美學是梁平正藝術創作的核心論述,所有系列的創作無一不以此思維貫穿。
5.順性而雕~
「順性而雕」是老師創作的獨特技法。順性指的是生命的一種本質,他認為什麼東西都有他的生命,包括有情的、無情的。因為所有的事物一直在變,當他面對塊木頭,他運用所有感官去與這塊木頭交流,透過想像,從視覺開始,再利用其他觸覺、聽覺、嗅覺等去感受這個曾經有過生命的樹木。在雕刻的同時,他可以一邊感受一邊雕刻,整個過程是很自然不需要想的,就像與木頭在互動一般。老師說過:「木頭跟人一樣不完美,要順性而為,我是去發現,而不是創造」,老師解釋他的雕刻過程,是和木頭「交朋友」,沒有任何草圖設計。他說:「我跟木頭一起『合作』。木頭和粘土不同,它的前身是樹木,曾經有過生命,我是順著生命留下的軌跡雕刻,所以朽木也能雕。這和他早年的即興繪畫不某而和。

2001 樟木 180x35x35cm

1983梁平正獲第八屆雄獅新人獎

2015 樟木 180x40x20cm

2001 樟木 180x35x35cm
6.態 度
大家常常感覺藝術家有一種氣息,他們與世隔絕,有著自己的一套思,生活隨性不羈、愛喝酒、不與世紛爭;他們的行為迥異、不愛與人交談;他們的觀念與一般人不一樣,常常跳脫框架、不管制式的規則、特立獨行。這就是我們對藝術家們一種「不成文」的了解,也許有褒有貶,但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而這些作品足以讓世人讚嘆不已。而我們這次訪談的對象-梁平正老師,恰恰完全顛覆了我們的制式思想,推翻了我們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當我們第一次正式踏入梁平正老師的生活圈時,我們看見的是一位帥氣的中年男子在迎接著一群孩子們,他沒有留著我們印象中的長髮、沒有穿著我們想像中的白色背心,更沒有我們所以為的粗枝大葉。他反而穿著筆挺帥氣的衣服,短髮上頂著一頂時尚的帽子,客氣的說要開車載我們上山前往他的工作室。我們在路途中不但有說有笑,更發現老師沒有把我們當成陌生人,反而更像把我們當成多年不見過來拜訪老師的好友。從這時開始,我們就心想,老師一定是一位與那些「印象中」的藝術家有所不同。果不其然,從那之候開始,我們慢慢的發現老師的特別。老師因為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過,再加上回國後又經商,所以見過的世面比一般的藝術家還要再廣一些。再加上他自己本身信奉佛教,這些種種的因素,都造成他有一種「不入俗」的處事態度,他不與世界為敵,卻也不是完全不理睬社會的發展,而是與之共存。
他不盲從社會的趨勢,不會為了得到利益而不跟隨自己心中的想法,反而是保有自己的熱忱以及尊嚴,專注的做著他自己的雕刻,繼續堅持著自己的信念。然而我們在很多面向可以察覺到他「不入俗」的態度,而這態度也在他的作品呈現上很好地體現。老師總是說,在他的作品裡,可以看到他的個人風格,但是絕對沒有別人的影子。他不會因為現在時下流行什麼,就去製作什麼,甚至是抄襲。他堅持自己的特色,一成不變的繼續做下去。他也不喜歡去當比賽的評審或者是學校的老師,因為他覺得藝術本來就是發自內心的東西,不適合有一套度量衡去評量甚至教導,必須跟著自己生命中的那個「性」去追尋屬於自己的藝術,這也就是他一再強調的「順性而雕」。他說過,那些講究精緻、技巧等等的雕刻品,已經有所扭曲,因為早已事先計畫好要刻出什麼東西了,我們便不能以「藝術品」來稱乎它。所以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只在復興美工一小段時間他便辭職離去,而除了炫光獎是一個別具有意義的獎項之外,他也從不擔任任何比賽的評審,拒絕世俗化。
其實人們常常把不要盲目跟隨等等的話語掛在嘴邊提醒他人,卻忘了不時的檢視自己是否有達到自己對別人的要求,也許人生來就是自私的。但是梁平正老師卻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將在人生閱歷中的所遇所學化作寶貴的經驗之後他便悟出真理,有了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我們不必給這種態度加諸太多的褒或貶,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不入俗」讓他活出意義,也徹底的在他藝術作品以及生活中展現出來。
Ping-Cheng LIANG 梁 平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