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當代藝術風神榜《大寫藝》​

梁平正    台灣新原生種的新加法藝術

作者簡介:王福東
美國東密西根大學藝術研究所畢,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 《藝術觀點》雜誌總編輯 《雄獅美術》主編,   美洲「太平洋時報」副刊主編,   美洲「中國時報」編輯

去年暑假,也就是2012年9月5日,當我還滯留美國「留學」臉書之際,我在平板上面看到梁平正PO在動態消息的一則貼文,貼文旁邊的圖版,它呈現出幾乎等同於「航空母艦」那麼誇張的一塊原木,藝術家「YY」(他那群「笨鳥」朋友對平正的暱稱)在貼文上說:「死都要刻刻到死」!…隔空…,讓遠遠跑到太平洋另一端…此岸的我,看到這一幕,真是叫人動容啊!動容!

1.自投羅網與癡迷不悟

由於當時我已經開始動筆寫【台灣當代藝術風神榜】,所以當我在臉書的「空中校園」看到這位「梁同學」的傑出表現時,就不敢隨興按讚了!只能呆呆望著YY渾厚的身影,在心中默默唸著一個讚字!心想,這年頭!還真難得有人像他對藝術信仰的忠誠度這麼憨情的藝術家,特別是在這個「混食」的年代,很多藝術家經不起現實的「托磨」,「逃離犯罪現場」都來不及了…,沒想到這人居然「自投羅網」;甚至!竟然還對藝術信仰這麼的「癡迷不悟」,讓此刻身在番邦的我,明眼看著!內心除了感動之外,還是感動!
​本來我就在想,有關【台灣當代藝術風神榜】這一系列名單,梁平正的「木采」,我自不能由他輕易掠過,不過當下呢!當我在臉書多次親眼目睹了他那精彩的;面對藝術的忠誠度時!我確實只能打鐵趁熱了。

關於梁平正,首先就要從1982年,也就是他文大美術系同班同學一起創辦的「笨鳥藝術群」談起。創始成員除了梁平正之外;還有楊智富、李民中、楊仁明、李明道、孫立銓、廖瑞章…等人。根據李民中在一次接受媒體訪談時回憶所述,「笨鳥藝術群」這個團體名稱的由來,正是來自於梁平正的靈感,由於大二那年有媒體要去採訪YY,他覺得一定要為他住的地方取個名字,所以臨時就取了「笨鳥山莊」這個名號。但「笨鳥」這名詞的發想,卻是他在澎湖當兵的經驗,由於澎湖冬天的海風特別大,他經常看見海鳥在天候不佳的情況下起飛,看著!看著!覺得這些海鳥真是笨透,為什麼硬要在風大時起飛呢!後來轉了一層的意涵,梁平正認為一個人做事「就是要勇敢去面對」的意思,因為這層啟示,所以他「粉嚴肅」的告訴自己,他「今生今世」在追求藝術的理想國時,一定都要用這種「笨鳥」的精神去面對。

2.橫看成嶺側成峰

這就難怪了,難怪文章起頭我就說在臉書校園,看到YY面對有如「航空母艦」那麼誇張的一塊原木時,難怪他這隻大笨鳥要貼文說:「死都要刻刻到死」!正因為這層憨情的緣故,也難怪2008年雷曼兄弟金融海嘯爆開之後,梁平正的作品都還足以在「印象當代」的大廳,紮紮實實的撐起半邊天,特別是他的作品向來氣勢磅礡,其中有幾件超大型號的作品需要特別「橫式入殿」的,讓路人遠遠就可以從對街的騎樓看到梁平正的大作,十分耀眼與穩健地裝置在印象當代的「中央黨部」。

固然,梁平正的作品並非「類古典」;也不似維納斯那般的雍華,但他的作品,無論是白鐵鍛造或者是木雕,也不管是「橫看」或者是「豎觀」,都要讓人想起,當年胡蘭成追求張愛玲時,曾經引用蘇軾題「西林寺壁」的七言絕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頌揚張愛玲的作品,其中尤以「橫看成嶺側成峰」這一句經典名言最能打動美人的芳心。也正是這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這樣的藝術觀,最後終於讓這位1940~年代開始鵬馳在上海灘的風流才子胡蘭成,果真贏得了美人歸。確實,也只有像胡蘭成這般美妙的「側仰」與「奇觀」,難怪離婚之後的張愛玲,都還要跑回溫州來看他了。想來,這個「橫看成嶺側成峰」的魅力果真無法擋。所以我們如果也引用東坡先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話來「瞻仰」梁平正的作品,好像也很貼切!因為梁平正的作品藝術磅礡,不管是「成嶺」也好「成峰」也罷!都足以讓周杰倫與費玉清在「千里之外」續唱「峰峰相連到天邊」!

再談梁平正的藝術養成,打從大學時期的1980年代初期開始,他就趕上「超前衛」這股浪潮,深入參與了「笨鳥」藝術群體運動之後,為顧及現實生活,他曾經跨入建築業界「落袋為安」,但他的天性,原本就是出生來當藝術家的,特別是他偏愛木雕這種材質,所以跟許多木雕藝術家一樣,三義,這個木雕的原鄉,一度成為梁平正電鋸與大小雕具的作品「繁殖場」,也就是說,梁平正早期是以木雕這種「減法藝術」起家的!那時,他就已經具備有個人獨到的章法,看他呈現藝術的手段,在台灣美術史自黃土水以降,確實也還不曾有過這樣的雕法,這是單就木雕原質的這一部分來講,說一句比較「言重」的話,真的是「前無古人」。

3.通往當代的鑰匙

至於後來他又有複合媒材與「白鐵」不銹鋼翻模的複數性工法,讓我們見識到他從「減法藝術」到「加法藝術」這「大躍進」的過程,甚至他原本「減法」木雕也有加總其他複合材質的表現手法,如結合影像(Video)的「重力釋放」;或複合金箔的「黃金面具」與「中秋夜以此對明月」……等等,從他這些複合材質與白鐵等複數性工法來說,我們終於看到梁平正「新加法藝術」的誕生。也看到梁平正藉由新材質的轉換,特別是在純白鐵不銹鋼作品這一方面來講,就跟中國藝術家展望有很不一樣的表述,展望之所以是展望,是因為展望的作品充滿哲學思辯與形式美學,他以西方的手法切入現代的材質,重新解構了東方;特別是解構了中國傳統雕刻的文人素養,所以我們會說展望的作品不但釋放了「中國魂」,同時更為中國雕塑史的視窗,打開了一個新的Vision。
 反觀梁平正翻模後製的白鐵3D作品,除了具備「類展望」形而上的藝術向度,他同時又裝載有台灣一般社會形而下的隱喻!換句話說,梁平正的藝術除了具有西洋抽象的特質,同時也兼具「類意識流」以及反現實主義主張,例如他的許多「載體」,包括:「三角卡咪」、「鯨尾虎斑」、「801意載體」、「這不是一把椅子」、「這不是桌子」、「書非書」、…等等非現實主義表徵,全然不同於朱銘以台灣1970年代農村憨厚直率的「大斧劈」為主調,而是梁平正他適切反映出台灣「後工業」嚴重層層炫染後的心靈狀態,這種狀態,除了木雕之外,他再度透過現代材質白鐵鍛造的工法,呈現出「不鏽鋼」冷、冽的幽冥,讓台灣從農業社會跨越到工商社會的文化融合與轉換過程中,梁平正他找到了一把從傳統通往當代的鑰匙,這把鑰匙他所開啟的通道;適時填補了自1970年代台灣原生種「朱銘現象」以降的木雕史觀,同時,梁平正也以「一個擋兩個」的力道,冷漠的回應了對岸以向京、展望所代表「弱人性」(走神) 與「輕雕」(形而上) 的摹寫。
 總觀梁平正的藝術,他走的本來就不是朱銘式現實主義的path,他的藝術,在質與量的總體呈現上,正是台灣新原生種的…,

新加法藝術!(2013/01/28)

Ping-Cheng LIANG    梁 平 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