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作品
重力釋放系列
藝術並不是真理。藝術是謊言,然而這種謊言能教育我們去認識理。 ~畢卡索~
樹木自土地升起,緊緊地抓住土讓,擷取養份,再以對抗地球重力之方向,朝著天空筆直生長。「重力釋放」系列是梁平正在木雕創作上的第一個系列,以截然不同的創作觀點,賦予木雕嶄新面貌。
從技術層面來看,能將厚實的木頭以輕薄姿態展現,甚至帶有波浪般曲線,彰顯了梁平正對於木頭這項材質的精確掌握,若非充分了解木頭,肯定無法實現如此出色的作品。從藝術觀念來看,梁平正自身積累的藝術美學底蘊,在此發揮了最獨特的表現,重到輕、重力到反重力、沉重到優雅,在梁平正手中,木材從前項特徵走向後者,完全顛覆觀者對於木雕創作的既定印象,賦予木材前所未有的轉化表現,

2008 檜木 275x65x125cm

松木 57x48x43 cm 2018

2015 樟木 180x40x20 cm,

2008 檜木 275x65x125cm
當其他雕塑家還在琢磨如何塑造出更具個人風格的「造形」時,梁平正的想法卻完全相反,他先試圖重回材質最純粹的本質,並實現與本質相反的矛盾,這點亦清晰地劃分了當代木雕與傳統木雕之別。
木雕創作至今歷史悠久,亦為東方重要的藝術表現方式之一,梁平正雖然運用傳統的木材,但激發出木材的潛在可能,以及不受限的想像境界。感性出發,理性收尾,面對木頭梁平正不害怕拼命鑿空,而是在此過程中靜謐地與木頭進行私密交流。「重力放」的原創觀念與作品呈現,奠定了梁平正在當代雕塑史上的重要位置。
合 系 列

2015 荔枝 50x40x127cm

2015荔枝木42x45x75cm

2015荔枝木42 X 45 X 75cm

2015 荔枝 50x40x127cm
非書系列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培根~

2020 檜木 88x50x52cm

檜木 93x42x80cm 2019

55x56x15cm台灣櫸木 2008

2020 檜木 88x50x52cm
在「重力釋放」系列中,梁平正釋放了木頭本身沉重的量感,賦予木材實現了輕盈的意象,在「非書」系列中,他精確地將木材轉化為線條流暢的書冊,並充滿當代的東方元素,讓作品體現出「卷軸」般的優美姿態。
書是乘載知識的傳播媒介,探究紙張的起源,造紙術可是列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且東方人向來對於木材情有獨鍾,紙張裝訂成冊而成書,從古至今的人類智慧結晶得以流傳不朽。雖然邁向電子化世代,我們依然習慣於紙張的觸感,以及翻閱紙本的閱讀步調,「非書」系列在21世紀的當下,不禁顯得更值得細細「閱讀」。
此外,所刻畫的捲曲紙張經常在末端形成螺旋狀輪廓,令人聯想到古希臘建築的愛奧尼亞柱,柱頭那對向下的渦卷裝飾。其實,梁平正的雕塑時常帶有濃厚的建築感,針對作品的結構,注入對稱與和諧、變動與流動,是一件雕塑,同時也是一座微建築。 「超寫實」並非梁平正的創作意圖,因此欣賞的重點不在於寫實與否。「非書」雖不可閱,但足以讓觀者產生直接的聯想,書來自木材,而木材化成了不可閱之書,這一連串的轉譯演變,饒富涵義且引人進一步探究其創作背後更多的美學觀念,走在現代與當代、傳統和創新的邊界上,梁平正無疑拿捏得恰到好處。
器非器系列
“所有藝術(在杜象之後)都是觀念性的(本質上),因為藝術僅觀念性地存在著。~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

肖楠, 33x7x10cm, 2018

櫸木, 69x11x18cm, 2006

樟木, 126x70x50cm, 2016

肖楠, 33x7x10cm, 2018
書非書,物非物,一切創作其實都在藝術觀念的驅動下而誕生,總覽梁平正各系列作品,可深知他是一位兼具「思維」與「作為」的藝術家。在「重力釋放」之後,他再度提出「倒置美學」的創新觀念。
「倒置美學」是梁平正在觀察人類製作器具時,首先注重功能性,其次才考慮美感;然而經過時代的進步,這些舊器具被機能更好的新器具所取代,漸漸喪失其實用性,在此之時其潛在的美感頓然浮現。梁平正以反向思考,「倒過來」創作器具,抽離器具的功能,賦予器具全新的輪廓之美。在此論述下,梁平正創造了各式不具功能的物件,如無法閱讀之書、無法乘坐之椅。
在藝術的「作為」表現上,每一件木雕作品上都留存著一刻一鑿的肌理,身體力行地親手將作品完成,累積至今的各項考驗讓梁平正領悟到「順性而雕」的重要。
20世紀初,杜象的「現成物」概念就像潘朵拉之盒,一發不可收拾。在此概念下,梁平正或多或少亦受到這股意識的牽動,對生活裡的器具——湯匙、叉子、工具等具有實用功能的物品產生興趣,再透過「倒置美學」的概念,抽離其功能性,巧妙的是,他又依然把握住視覺上一種曖昧的特質,比如作品仍能看出像湯匙般的圓形內凹輪廓,藉由這點來引發觀者產生疑惑,讓藝術的原創性和趣味性充滿其中。
森野呢喃
“上帝在石頭中沉睡,在植物中呼吸,在動物中夢幻,在人身中覺醒。” ~普羅提諾~
每位優秀的藝術家應該都要懂得從大自然中擷取無限靈感。在「森林呢喃」系列中,可看到梁平正透過自身獨特的藝術視角,實現出各式不同造形的動物,多數時候,是木頭本身的造形給予他創作的想像,也可以說是木材自身的再一次誕生,從一棵被鋸下的樹幹,轉化為鯨魚、老鷹、羊、貓咪、蝙蝠……。
雖然「森林呢喃」系列是一連串動物們的化身,卻充滿著梁平正創作的純粹個性,以及動物姿態所可能彰顯的張力,如作品〈鯨尾虎斑〉、〈三角卡咪〉,線條的力量感呼應了原材質木頭的份量,而在翻製成不鏽鋼後,依然能保有木雕刻鑿的肌理,卻全然脫離了木頭的束縛,成為超現實主義建築風格的雕塑。

2018 荔枝 105x50x70cm

2006 牛樟 85x30x60cm

2007 台灣樟木 170x65x50cm

2018 荔枝 105x50x70cm
從木雕到不鏽鋼,體現出梁平正對這兩項材質的高度掌控力,他總能表現出那股不可忽視的力度,即便是透過鑿空,也完全不損一絲量感,每一件作品都訴說著強烈的存在感。
相較於另五個系列,從「森林呢喃」系列中,觀者可感受到梁平正在創作上更自由的奇幻想像力,經常流露出藝術家內心帶有純真童趣的一面,如作品〈大牙〉,讓人看了不禁會心一笑;各式姿態的〈魔羊〉,亦帶有真、善、美的意境。梁平正手中的每一尊「動物」,無疑皆是一次次造物者的夢幻蛻變。



2018 銅染褐色 128x57x80cm

面具系列
“唯有人的心靈才是起初的。嚴格說來 ,相貌不過是一種面具,真正的人在人的內部。” ~雨果~

2019 不鏽鋼&銅 58x50x167cm

2006 樟木 58x36x188cm

Southern part of Chianti in Tuscany, Italy 義大利塔思康坭中著名葡萄酒

2019 不鏽鋼&銅 58x50x167cm
觀看梁平正的「面具」系列,時間彷彿頓然停止,你看的是一件雕塑,又或是看著自己,又或是被面具看著呢?這些作品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觀者自我的潛意識與慾望,我們都渴求終有一日能拋開面具,享受全然的自由。「面具」系列提醒觀者重拾這份——被歲月磨損、逐漸被遺忘的渴望。
人格面具(persona)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Jung, 1875-1961)提出的概念,榮格將一個人的人格比喻為面具,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人們會表現出不同的形象,也就是戴上不同的面具,因此面具並不只有一個,而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總和。
梁平正的「面具」系列充滿著強韌的張力,無論是不鏽鋼搭配木雕,或是不
鏽鋼搭配銅雕,如此異媒材的結合讓各材質的特性相互凸顯而出,〈小知〉、〈棉果〉、〈coca〉……,都是梁平正人格之下的其中一張面具,也都是你我的一張面具,因此在這面具之下,可以代表任何人。
梁平正說道:「面具不是人臉的裝飾,而是讓觀賞者認識自己本來面目,修練就像拿掉面具,當所有面具都拿掉就剩下真正的自我,面具不是面具的功能。」梁平正在非刻意的意圖下,潛意識裡希望將自己融入作品之中,相較於「非書」與「非器」系列的客觀態度,在「面具」系列之中,藝術家想傳遞更多關於自己內心的情緒、想法,往自己內心挖掘得更深,而自然投射在這樣的創作上。
天使心系列
“我在大理石中看見天使,於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祂自由。” ——米開朗基羅

2019 不鏽鋼 300x300x190cm

2019 不鏽鋼 300x300x190cm

2016 樟木&金箔 100x70x38cm

2019 不鏽鋼 300x300x190cm
心形在雕塑上的應用並不常見,最知名的莫過於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所做的〈懸掛之心〉。心形不像其他較為客觀的幾何造形,心形是人類最熟悉、帶有情感的極簡造形之一,因為如此的心形符號,同時也象徵著愛、關懷、喜悅。
2017年,梁平正完成了創作至今最大尺寸的戶外公共藝術品〈Wish希望之心〉,尺寸達500 x 350 x 120 公分,材質選擇了不鏽鋼結合銅雕,心形的不鏽鋼鏡面折射周圍建築樣貌,而銅雕部分則呈現了翅膀和書卷元素,呼應了梁平正一直以來的創作符號,讓此作別具個人特色,視覺上相當令人感到震撼,另一方面這種震撼不單純只是因為量體的巨大,
還包括作品所散發的溫暖與氣勢,一顆乘著書卷而飛翔的心,如此唯美的意象被梁平正實現而成真。在「天使心」系列中,可看到作品經常被分成左右兩部分,又或是上下兩部分的對比,這兩部分的肌理呈現截然不同,比如〈Wish希望之心〉,右邊平滑,左邊卻是如波浪般起伏,反映出的情景便有了完全相異的視覺效果,這樣的處理方式,暗示著藝術家細膩的心思,同時也回歸到梁平正身上所流著的東方哲思,一靜一動,猶如太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是生命最根本的本質,沒有永遠的光明,也沒有永遠的黑暗,在悲與歡的交錯頻率之中,完成一趟生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