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個展​

1~1985 首部即興繪畫個展 ~ 嘉仁畫廊 台北 台灣 

 

1985民生報    記者黃寶萍

一直[即興]到滿意為止    梁平正今起進駐畫廊

[本報訊]曾經獲得第八屆雄獅新人獎的梁平正,今天公開地將他的畫室搬到嘉仁畫廊,在牆壁、天花板、地板上,從事即興創作,一直畫到令他自己滿意為止。從今天到下個月十一日為止,梁平正在家人畫廊裡面著四壁,想到什麼就畫什麼,梁平正說,這段時間內他將採取最自由的生活方式來畫畫,不論白天或夜晚,而創作過程是公開的,歡迎藝術愛好者參觀。

梁平正表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創作,而他選擇即興繪畫,可以說將畫室公開,將生活與繪畫結合。目前,梁平正也不敢肯定,經過這段時間,他能產生什麼樣的作品,這完全視環境,當時自我的思考而定,他說,這項繪畫的冒險性很大,誰也無法保證必然成功,不過他有七八成的勝算。梁平正今年六月自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他的同學中有不少人從事即興繪畫,共同的趨勢,是畫幅愈來愈大。梁平正說,有時候他不懂自己為何非將作品充塞,擴大到整個牆面,但她覺得這次的創作,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形式。據了解,梁平正在畫廊的牆、地板、即興繪畫,在國內是首次出現。梁平正創作期間,並展出他以前的作品,以便讓大家了解他的創作過程。

怎麼畫、畫什麼、隨你看    要把過程和結果都交出來

藝術工作者可以自由選擇創作內容及方式,而梁平正似乎更迥異於他人的形式。他說在牆上、天花板、地板,的即興繪畫,對她而言實在有不同的意義。梁平正說,有人會將自己關在密閉的空間中畫畫,不准人觀看,也可以將自己置身於深山林野專心沉思創作,而他卻公開的展示,因為是入世的作法。畢竟藝術的創作,也需要與外界溝通、交流。在畫廊的牆上創作,是梁平正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有同學建議;[我們去把學校的公車都噴上油漆好不好!]可是梁平正堅持,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它不能像紐約地下鐵噴漆的小伙子一般,和警察玩官兵捉強盜的遊戲,最後,家人畫廊答應讓他[侵犯]畫廊的牆,梁平正總算有了施展的空間。對梁平正而言,畫畫就是畫畫,感覺很好很順暢。衝動的美感比理性的繪畫更迷人。他說,畫畫的過程是文化脈動的軌跡,作品的流傳只是異代視覺的一種直觀,所以,目前他想捨棄藝術品的保留性,著重於創作的過程。但這不意味過程的重要性超過結果。所以他的即興繪畫必須有結果,他必須完成這次的創作。當然繪畫的過程是冒險,也是挑戰,他已準備迎接,環境的考驗愈多愈好。

或許有人聽到梁平正的個展方式,又要說;[這大概是國外某種藝術潮流的跟從者吧!梁平正解釋,當他看到國外的地下鐵塗鴉或壞畫,嚇了一跳,[為什麼作品會如此相近!]而事實上在此之前他從未吸收過相關的資訊。[可能,這是因為我受過正規的西洋美術訓練,這是二者殊途同歸的發展。] 梁平正強調,即使中外的形式相近,但本質還是有差異,畢竟文化背景不同。[畫畫哪有那麼複雜,就是畫阿,想阿,] 梁平正為他這次的展覽下了小小的註腳,希望大家可以不必那麼在意他如何進行,重要的是,看看他可以教出怎樣的成績單。

01民生報1985 - 複製.tif

​笨鳥畫會

笨鳥這群毛頭小子積極引進歐美的”超前衛”美術運動,以Sandro Chia、Francesco Clemente、Enzo Cucchi、Nicolà De Maria、Mimmo Paladino為模範,吸取美國Badpainting、西德NewImaging繪畫的養分,基本上就是對當時台灣傳統美術勢力的反動,這群”毛都還沒長好的小孩子,如同國外超前衛運動份子挑戰觀念藝術與極限主義一樣,他們承續幾位文化美術學長的步伐,接棒挑戰美術的”國家級權威”,血氣方剛的毛頭小子們,把這些大師、大教授、大畫家、一派宗師等視為古板、傳統、落伍,用”bad painting”刻意對這些傳統進行質疑、嘲弄與分解,用粗造的筆觸、紋路,紐曲的型體,隨意率性、即興的構圖,諷刺寫實主義與台式印象主義,作品都只顧表達自己強烈情感與訴求,根本不理會前人的教條、傳統的規範與大師的傳承,如同超前衛藝術家們對於任何一種業已存在的模式產生了反感。當時這群藝高人膽大的青年與前後幾屆的學長、學弟們自動接棒,1982年率先由台北新藝術聯盟在美國在台協會開第一槍,點燃這場美術史戰火,1985年緊接著101畫會、台北前進者、笨鳥、新粒子四波為期各一個月,共半年在”南畫廊”完成”反動”,這五波前仆後繼,經過三大報、三大藝文記者報導,蔚為當代藝術風潮,徹底改變台灣美術的局面,從此90年代以前的藝術家變成”阿吉桑”,傳統美術與前衛美術共存,台灣當代美術進入新的一頁。

嘉仁畫廊即興創作個展不是一般傳統制式掛畫的展,而是整個畫廊空間都是繪畫的嘗試,據他說的:踹著兩瓶高梁、幾箱顏料,把自己一個人鎖在嘉仁畫廊,即興創作先得率性而為不可,現場湧來一批記者關注這個藝壇創舉,一群媒體在梁平正背後觀賞”表演”。即興創作沒有參考資料、沒有草圖,這次的想法是要把整個展覽空間布滿繪畫,從第一尺到最後一尺,地板、牆壁、天花板都是繪畫,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沒有左邊沒有右邊,沒有上面沒有下面,整個展場就是一件作品,日後雕塑的”順興而雕”在此即現出端倪。梁平正用了27天完成巨作走出畫廊,近一個月的時間創作,展出一個月,在開展的當天同樣一批記者又回來報導一次展出的結果與回響,一個畫展讓媒體青睞兩次也算特例。超前衛Bad painting自笨鳥聯展第二回開始發酵,至嘉仁即興繪畫成熟,但這還不是總結登頂與第三回南畫廊、第四回社教館聯展一樣只算”百岳”之一,但嘉仁即興繪畫個展,預言了梁平正百岳即將完成,攀登過三千界線之後,便有張望五千的雄心了。

2~1987 貳部即興繪畫個展 ~ 美國在台協會 AIT

梁平正在台最後的個人畫展是美國文化中心個展,七張240號、一張480號及其他數十張大小作品,大多是在復興美工任教時的創作,等同於梁平正繪畫創作的成績總結,也宣布”教書”時代結束,從新人獎到這裡,必須面對自己,多年的繪畫生涯已經不算什麼,世界還有更高山可以征服。在遙遠的太平洋對岸隱隱召喚,結束兩年復興商工的教職,攜妻子帶著不豐盛的銀兩,在紐約NYU註冊,開始攀登另一場的美國,所有最傑出的人盡在紐約,沒待過紐約不叫知道什麼是藝術,不知道什麼是”瘋狂”。

3~2001 重力釋放發表 ~ 三義還原艙房​​個展

4~2002 飛行系列發表 ~ 臻品畫廊​個展 台中 台灣

2002年於台中臻品畫廊發表”飛行系列”,這是薄片概念首次展出,奠定了日後合系列、台灣母體系列殼體及豆莢的基礎。飛行系列源自重力釋放,透過梁平正重力釋放的創作,讓每一塊木頭在重力釋放後產生了輕盈、薄巧、漂浮的美感。其實梁平正從紐約、高雄、台北等大都會觀察現代人巨大的壓力,這是社會普遍現象,需要一種精神上的紓解方式,重力釋放的作用即在每挖一次、每挖掉一塊木材,看著木頭越來越薄,越來越輕,心裡都感覺到無比暢快,這是一種奇特的經驗,他相信觀賞者看到作品也會起同樣的感覺。

5~2006 沃土系列發表 ~ 台北信義誠品​個展

2004年至2007年三年是梁平正在木雕創作上是雕塑段最精彩、數量最多的時期,先後於’2004年創作出器非器系列, ’2005年非書系列, ’2006年森野呢喃系列, ‘2007年面具系列,至此三義時期所有系列皆以現身,呈現梁平正創作的諸多特徵:菱格紋語彙、混生獸、非桌子的桌子的腳,髮簪、挖空造成虛空間、殼體、兩片式組合等。

2005年在台北信義誠品文創區-草本24專櫃發表沃土展,沃土取名來自於兩件作品,沃土一、沃土二的表面肌理很像農田,三義周遭四處都是田地,田裡的泥土滋養各式農作物,泥土裡也滋養各式各樣的昆蟲、鳥獸,梁平正幼時亦在鄉下生活,深切了解泥土對農夫的意義,因而名為沃土。

6~2011 台北印象畫廊個展

2007年中的某一天,三義後甕街狹小擁擠的梁平正工作室來一位影響他日後甚巨的”教頭”,印象畫廊老闆-歐賢政先生,在這個僅能立身,只能在木頭與作品中鑽進鑽出的地方,並沒有影響這位畫廊界傳奇人物欣賞作品的興致,其實也不用說太多,歐先生早看見這個藝術瑰寶掩蓋不住的光芒。兩人相談甚歡,臨行歐老闆的一句話引出梁平正三義「三出」:台北以南沒有”夠衝”的藝術家。此言一出如雷神索爾之吼,激起梁平正萬丈雄心,讓他決定收拾行囊北上一決雌雄,連要住在那裏都還沒有著落前,就簡單地把雕刻工具、木頭運上台北,像極了梁氏”夠衝”風格,先到那裏就有辦法。經朋友協助很快在風景優美以藝術家眾多聞名的三芝落腳,展開前台北-印象時期的登頂之旅。

2011年,在台北的第一場個展在印象畫廊舉行,「木的可能、雕的想像」個展,身為印象畫廊代理藝術家開個展是”制式活動”也是必須攻頂的山頭之一,意義上印象個展等於三義的總結,六個系列中除重力釋放外,書非書,器非器、森野呢喃、面具以及金屬鑄造都是第一次發表,屬於後三義時期的典型辯證,不是書的書,不是器具的器具,不是地球物種的物種,不是面具的面具。

7~2014 三義木雕博物館個展

四月桐花季節進入尾聲,梁平正的個展仿佛是跟大自然接棒,繼續桐花四月雪的美麗。梁平正在三義前後十年,感覺自己也是在地的三義人,受邀在木雕博物館展出內心十分高興,三義畢業展首展在台北印象畫廊,最希望能在三義畫下終點,記得梁平正剛到三義時老師傅們就很想看看他的當代藝術,梁平正自己心裡也許下要做給人家看的心願,因此木雕博物館個展別有意涵,不但作出六個系列的作品,也影響幾位年紀較輕的木雕師嘗試做當代藝術,這次展出也希望這幾位能夠接棒繼續下去。

8~2015​MOMA當代與時尚個展

Contemporary Art and Fashion Collaborative Exhibition at MOMA

 

好的當代藝術可以在博物館展出、可以再畫廊、可以在街頭也可以在時尚商店裡,所謂遇強則強,不論是講求藝術性還是時尚,梁平正的作品都非常適合,沒有格格不入的困難。

2014年底與台灣女士服飾品牌MOMA合作,在台北市繁華的四大旗艦店展出,陳列在最引人注目的櫥窗內,吸引了無數好奇的眼光,藝術品與商品結合不乏案例,但木雕這樣做卻是第一次。

9~2015 幻與真實個展 ~ 板橋大遠百

2015年9月受板橋大遠百邀請於一樓大廳展出七件作品,是自開館以來的創舉,在周年慶期間讓人驚艷,現場展出不鏽鋼鑄造5件,三角卡咪、對對、知心、金獅寶、Coca以及木雕2件,卷軸椅、黑鷹,其中卷軸椅與黑鷹更是美女們留影的最佳場景。

好的藝術品時尚而不失品味,而且無論展出場所為何都相得益彰,不會顯得突兀或格格不入,一般人擔心商業的氣息會不會降低藝術品的價值,但梁平正的作品與世界名牌搭配相互輝映,遇強則更強,這些世界一級名牌與作品擺在一起,簡直是"完美"。

10~2015  合系列發表​~伊通畫廊個展

合系列首次發表於2015年伊通畫廊(生活空間),形式特徵是整塊木頭中間挖空形成殼再用數條長條形木棒類似髮簪作用串接兩邊,中間保留大量的虛空間,像手掌合起來的中空空間,凡是有殼包覆一個小中空空間的結構都是合與台灣母體,包覆的殼不一定要完全包覆,部分包覆也可以,形狀可大可小不一定是合掌,任何形狀都可以成為殼或者是豆莢。

被外在的”殼”包覆之後形成另一個”虛空間”,這空間的存在是因為對應了”實空間”,虛空間也表達-"包容",中間的虛可以容物,它既是一個存在的空間,也是一個無限想像的空間,內部有一大片空間自然比較可以容得下其他事物。包容是包容異質、包容不同,挖空的虛空間可以填入任何異質,進入後成為一體,不分彼此主體因此而更強大、堅固。

11~2016 唐寧系列發表  台北陽明山個展

梁平正Liang Ping Cheng1958年出生於台灣屏東,是台灣當代主要藝術家。

1981~1985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大一時籌組”笨鳥畫會”。並於1983年獲雄獅新人獎。1988年赴美國紐約進修。1998~2008年前往三義從事雕塑創作。1999入選裕隆金質獎。2008年~2013年間成為台北印象畫廊代理藝術家。2015年獲提名台新獎。

梁平正的繪畫和雕塑創作一直圍繞著生命的本質和遷流變化而探討,他以即興繪畫、順性而雕、重力釋放、倒置美學等創作模式和理論來呈現作品。

他曾多次舉行個展,包括1985年嘉仁畫廊首部即興繪畫個展。1987年美國文化中心貳部即興繪畫個展。2001年三義還原倉房雕塑展。2002年台中臻品畫廊雕塑個展。2005年台北印義誠品草本24專櫃沃土裝置個展。2011年台北印象畫廊雕塑個展。2014年三義木雕博物館雕個展。2015年伊通生活空間、時尚品牌MOMA、板橋大遠百個展。2016年以15件作品於仰德大道和唐寧茶合作展出當代與時尚。

12~2017  ​台北Richman Touch 個展

RichMan No.112/07/2012 ~LiYiYi.

1983年梁平正仍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當時即獲得雄獅美師新人獎首獎,可說是對他的創作的一大鼓勵。
畢業時地個展,他把自己關在展場,在地板、牆面、天花板全畫上即興繪畫,暗示了梁平正的創作潛意識中,有股近乎”狂”的能量與氣勢。
其後他教過書,並曾到美國紐約大學深造。梁平正之所以接觸到木雕,斯乎也是注定的一場相遇,從美國返台幾年後,失意的他,因緣際會來到三義,蒐集當地木雕師傅切下來不要的木頭,隨手拿來刻刻塗塗,沒有拜師學藝的他,憑著直覺與敏銳度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創作技法。當時三義的木雕產業趨近於工藝傳承,造型上沿襲傳統留下來的版型,看不到太多的創新,並且遭到中國更低成本公益的衝擊,面臨到日趨凋零的危機。反觀梁平正的木雕作品,基於原本就有的美學基礎與創作底子,讓他在短時間之內,刻出了極具個人風格的當代藝術作品。
梁平正木雕創作有幾項特點:化輕、擬具象、擬實用,以及後來延伸的異媒材複合。每一位從事木雕創作的工作者,首先面臨到的絕對是眼前那些一根根粗重厚實的樹幹,這些木頭散發的難以抗拒的沉重感,甚至足以把一個失意的人壓垮,反過來說,它們亦是絕佳的發洩對象。梁平正挖掘出木材的另一種美感,透過”化輕”的技巧,切除木材的大片面積,搭配曲線與方格內凹等造型,釋放出木材本身不常為人發現的另一面美感,同時,藝術家自己也從中得到情緒的釋放與傷痛的緩解,”重力釋放”系列之後,木材在梁平正的手中輕薄得甚至能夠飛行,因而接著誕生了”飛行、非書、非器”等系列作品。

人生過程中,角色的流轉扮演,彷如配戴一張張相異的面具,梁平正從此延伸出”面具”系列,將木雕結合金屬材質如黃金或不鏽鋼,在視覺上形成一股對比,雖然搶眼但不至於過分,雖然名為面具系列,卻是無象之面孔,而無象卻又可詮釋為另一種”象”。
從梁平正的作品中,可清楚看出他對媒材掌握的孰悉度,以及他對於媒材的熱情。木頭從有到無,這過程是釋放、是鑿空:再從無到有,這個過程是想像、是結合。梁平正利用的全是台灣生產的木材,這點亦賦予作品一種在地的歸屬價值感,梁平正透過雕刻與材質的選擇,呈現立體的生活奇想,觀看作品,不單單僅是視覺的延伸,木頭香味迎面撲來,視覺牽動嗅覺,更多一份貼近台灣在地的情感。

13~2018 是與非個展  沾美藝術庭苑 台北

中時生活

刻出生命力 梁平正讓木雕飛起來

2018年02月05日 17:10 中時 李欣恬

長了魚尾巴的湯匙、懸掛於牆上的飛天魔法書,這些輕盈、靈巧的木雕作品,都是出自藝術家梁平正之手,他呈現厚重木頭的輕薄質地,也為木雕藝術找到新的表現空間。

梁平正1958年出生於屏東,畢業文化大學美術系,主修繪畫,在40歲那年接觸木雕藝術之後,原本拿畫筆的雙手,改拿雕刻刀,一刻20年,他說:「我把每塊木頭當朋友,每一塊木頭,都曾經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就跟人一樣,是獨立的個體,我在雕刻的過程,也像是在解讀他們的一生,雕鑿出最適合他們的模樣。」

梁平正表示,也正是因為每一棵樹、每一塊木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他以「順性而為」的方式創作,「我不打草稿,而是醞釀直覺,和樹木『溝通』,我認為即使是朽木也可雕琢,也有發揮的空間,那些被蟲蛀、腐爛的痕跡,就是生命力和存在的證明,而雕刻的過程,也讓朽木再度重生。」

近期個展「是與非」,展現梁平正近年的「非器」與「非書」系列,他嘗試賦予器皿新的想像力,在雕鑿過程中,將實用性先擺一邊,讓器皿不再只是器皿,書本不再只是書本,梁平正表示,「正是因為把功能性、實用性去除掉,造型和線條反而可以更為多元,融入想像力。」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非書」系列,懸吊於牆上,一本本漫天飛舞的冊頁,也是木雕作品,梁平正表示:「這系列作品也是反映現代人並不愛閱讀,因此書本外在被觀看的比例,大於裡面的文字內容。」

「是與非-梁平正個展」,現於台北沾美藝術庭苑展出,展期至3月31日。(中時)

蘋果日報

【天才不會埋沒片】作品只賣千元 他被逼到絕境後重生

彭蕙珍/台北報導)41281出版時間:2018/02/21 22:57
梁平正求學時,他說自己只有繪畫成績最高,進入文化大學美術系,從雜誌中了解歐美藝術發展,已經走得很前衛。主攻西畫,他以不打草稿的方式即興畫畫,藝術理念走得很前衛。
現實是,「念美術的人,必須做另一分工作才能賺錢」,畢業後,他到復興美工教書。很想出國看看另一個世界,婚後,賣掉房子,拿著200萬元,帶著太太吳怡珍到紐約進修。
他坦言:「我的英文很差,也不太會說。」儘管申請的學校,看到他的作品都說:「你不用會講英文,直接入學。」進入NYU的Studio Art,卻因為紐約的街頭比教室好玩,沒有完成學業,2年花完存款,就回台灣。
1998來到到三義,此時的他,看到實木雕刻的達摩、鍾旭、關公…覺得很沉重,「我想挖空,釋放他們。」心中的苦悶,讓他看見木頭的另一種形式之美。這一回,他很賭定,這是自己想走的路。40歲,重新做自己,但現實並沒有如此容易。初始,靠著雕小件家具,如筆筒、家具…支撐生活,「賣一件1000元就好開心,因為可以換20個便當,就可以過下去。」
雕刻,對他來說是一種釋放,挖空木頭,心情才能輕盈,創作「重力釋放」及「飛行系列」。他的雕刻不是平線,有曲線及凹凸,表現出木頭的美感,「我的作品表面有線條,來自於以前畫過素描。」
1年後,畫廊找他開畫展,作品入選「裕隆金質獎」,他的藝術才能被世人看見。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他說,經歷人生最大的挫敗,那傷痛至今還在,「我要告訴大家,如何失敗再起。」他更感謝上天如此眷顧,「我很慶幸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現在很滿足。」

(彭蕙珍/台北報導)

14~2019威尼斯莫拉宫個展

王焜生在 European Cultural Centre 。   2019年5月29日 · 

義大利威尼托大區威尼斯 ·

 雕塑家梁平正威尼斯展出各系列作品驚艷歐洲觀眾以個展形式的單獨空間在Personal Structure 展覽中呈現。展覽位於威尼斯具有歷史氛圍的莫拉宮,以木雕的本質為出發,"順性而雕"轉化形式成為新的語彙,讓材質自然流露內在的靈魂氣質。

102A-87k.JPG

European Cultural Centre      2019年8月27日 ·          #MeetTheArtist
從當代藝術的背景, "倒置美學"的概念和可讀書的想法, 有用物體是現成的物體, 概念藝術和批款理論的混合組合, 他們一起成為了支援的美學宣言 我藝術創作的結構."  台灣藝術家梁平成在莫拉宮的"個人 結構-身份"展覽上展出了他的雕塑

​15~2023 沾美藝術庭苑個展~好像一本書

為更美好的執念找一個足供寄存的地方—梁平正的藝術

倉促裝訂的書原來是青春的苔痕

梁平正潛藏在歲月背後的內心騷動,最能夠在他的〈非書〉系列創作見著端倪。梁平正在面對木雕創作的時候,始終不願意讓所描述的主體被拘限在寫實主義的基礎概念裡。他的〈非書〉、〈非器〉系列都力圖從形體的解構上開始著手,正因為對形體有了鬆綁的意念,才能讓創作的表達有了更自由的空間能夠揮灑。但脫離寫實主義的具象化,並非是要將創作的落點落在「無為」的意旨上,我反而在梁平正的雕刻創作上,看見他如何從現實借了一條引渡的入徑,然後將自己對於這些眼睛所採擷到的現實主體,透過自己的個人思維來逐一解除現實物體的框架化,而也因為去除框架化之後,才得以把意念灌輸到主體的形制上,進而能產生屬於他個人獨特語彙的雕刻藝術。以〈非書〉系列來講,這組創作應該可以說是梁平正整體創作中,最能夠讓人從視覺出發;屏氣之後,進而能夠略略聽到風吹拂在書本扉頁;而帶起書頁一頁頁翻起所發出細細瑣瑣的悄聲,視覺與聽覺的飽足,特別能夠在這組創作得到充分的證明。

梁平正非常清楚自己選擇的媒材很難能夠做到輕薄透明,畢竟木質的材料本來就會有色感與重量上的傳統限制。因此,梁平正採取書頁展開的形體來作為發揮。由於,書頁是展開,等於就把書闔上所可能帶給人的笨重感給破除,接著也就能著眼在於書頁掀起之後,將會帶給視覺有了一個比較輕巧的閱讀性。

梁平正的〈非書〉系列作品,背後有著較為嚴肅的議題可以拿來作為延伸。這位非常喜歡接近大自然的藝術家,不管昔日在三義或者現在遷移到北部,他的工作地點總會是與自然為鄰,這也養成他從大自然身上來學習各種常識的慣性。對梁平正而言,自然就如同一本翻開來的書,它對待眾生均一視平等,但自然並非採取主動的角色,必須要眾生(尤其是有自覺的眾生)自己從敞開的扉頁上來汲取觀想。梁平正從自身的生活體驗來做為發抒,讓這組創作因此有了一個極為不尋常但卻很貼實的切入點。其次,我們也都知道書本的紙張,本來就是來自於樹木,群樹在經過化學變化改變物相的本質後,重新以不同的生命姿態繼續服役於眾生,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改變所帶給人類竟然是知識;更是成為知識的最大平台,這背後所牽引出的現實與精神的深化,都是相當有意思的地方。

梁平正在處理這組作品,很巧妙掌握木質本身的色澤,使得作品展現在觀者面前更有趨近古典的氣息,就好比大自然所交代給眾生的巨型書籍,因為已經一代又一代傳續下去,使得書頁不僅已經泛黃;也在書角的地方略顯破壞與捲曲,不像初初拿到書本的時候,充滿著尚未翻閱的緊繃與結構分明。此刻,梁平正所交付給我們這一本本來自於大自然的書冊,就如同舊時代一頁頁裝訂而成的古書籍,因為時間久了,溫度的乾溼交互侵襲、翻閱書頁所留下手氣、不同閱讀者所留下的翻讀註記⋯.這些環環交相接扣的過程,也讓眼前的書頁無法回到原初工整緊實的狀態。不過,或許也正因為經過了時間累積與眾生的來來去去,反而更讓這些作品展現出生活的滄桑與不容被剝奪的自尊。仔細再想,我們判讀一棵樹的年齡可以從樹的年輪作參據,而一顆樹能被拿來作為紙材,同樣也都得經過一段時間風雨的淬礪。這何嘗不與眾生對於知識的累聚,同樣也是必須經由時間才能成全。梁平正在自己所選擇的創作材料裡面,不單單只是在面對材料本身的質材,他同樣也花了心神走到質材背後去挖掘出想像的無限性。或許就是這樣的功夫,讓他的藝術也就不只是藝術,而能被看到他對待材料的態度,與及他從材料身上學習到溝通;進一步產生對話的空間。而我認為,如果梁平正沒有經驗過生活的大起和大落,相信他不會學習到在大自然面前懷抱著謙抑的心境,也就不會如此敏感地從大自然身上感受到生命的無限性。

當代藝術新聞   05/2011  No.76

CansART News No.76  May/2011

16~2023 福岡畫博個展
​     ART Fair Asia FUKUOKA~Splender in simpliciity

光華皆寓純樸間-- Splendor in Simplicity
梁平正的雕塑美學
梁平正在「面具」系列的女體雕塑不是擬人化也不是套用形象而是將材質本身視為具有生命的軀體,他只是透過藝術形式的表現將材質的美感呈現出來。直挺的軀幹、比例和諧的胸部與臀圍、柔順的背脊將人體的美以當代的雕塑回應了古典卻恆久流長的美的原型。頭部刻意削弱面部的表情,以各具故事性的造型所取代,這裡所謂的面具並不是一個用以掩飾或者改變身分的外在物質突兀的套蓋了表情,而是整個頭部形象全然的多重意義。我倒認為梁平正在此並沒有要透過面具來論述人格的真實與虛假或者是自然與演出的矛盾,更多是透過不同的造型呈現生命的美感。
展位在主走道最前排左右隔鄰分別為東京畫廊與日動畫廊,斜對面為小山登美夫畫廊等日本最資深與最活躍的當代畫廊。
福岡市長三度光臨展位,詢問藝術家梁平正作品創作概念與想法,還有作品價格。
台灣玉山銀行插旗日本福岡,設立據點,並贊助福岡藝博,今日也率領銀行主管從台灣以及本地來到現場,並且與梁平正致意(玉山銀行收藏多件梁平正作品)。
Vip preview第一天,開啟國際交流機會,預計未來與其他畫廊合作進軍歐洲、澳洲與美洲。
#liangpingcheng #王焜生策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