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 隱居蛻變 雕刻重生 ​. 文-謝祝芬
​5~和木頭交朋友 梁平正雕出輕薄美.​文-
吳垠慧
​6~順 性  淡江大學~炫光志

4~ 隱居蛻變 雕刻重生  【藝術臉譜】

鏡週刊  財經人物   2018.02.17 10:30 

文|謝祝芬      攝影|林育緯

DSC00040.JPG

出生於屏東的梁平正,年輕時代即具前衛的思考,籌劃笨鳥畫會,對傳統美術與既有框架進行質疑與反動,也曾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肯定。1980末前往紐約遊學,梁平正驚覺原生故鄉才是藝術與生命的源頭。回台先投身建築設計,歷經生意的挫折與多年輾轉沉潛,才在隱居三義時重新找回創作的熱情,在木雕中發展出獨特的創作語彙。在梁平正的雕刻刀下,沉重的木頭化身輕柔飄逸、曲線柔美的書頁或是器具。雕塑表面佈滿素描般反覆刻劃的肌理,可見他的「化輕」的技巧,釋放了木頭的堅實沉重。

「許多雕刻家想的是如果賦予樹木生命,但其實每一棵樹木都有自己的樣子,我希望呈現出木頭原本的個性和面貌。」他想要的是和樹木一起創作,而不是強行加諸自己的想法在樹木上頭。他說:「在雕刻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看到每塊木頭就像人一樣,各自有不同的經歷,我希望的就是和木頭對話的方式,保留木頭本身的樣子。」通常有蛀洞的木頭,在一般雕刻家眼裡,就不是一塊好木頭,但梁平正卻會應用木頭的蛀洞去創作,「在雕刻初始,我往往不會設定要把一塊木頭刻成甚麼樣子,而是下刀之後,慢慢有了想法。」順性而雕,是他從木頭當中學到的創作哲學。

5~ 和木頭交朋友 梁平正雕出輕薄美

中時電子報     2015年03月21日 04:10 

吳垠慧/台北報導

10893405_85k.jpg

木頭不只雕關公、達摩,木頭還能雕成因風揚起的書冊卷頁、如被風吹起的絲巾般輕盈,台灣藝術家梁平正把看似厚重的木頭,轉化成輕、薄的視覺語言,釋放木頭重量之時,彷如也釋放了自己和觀眾心理上的沉重壓力。

40歲接觸木雕後,梁平正原本手拿的油畫筆,換成了雕刻刀,畫布換成了木頭,投入木雕創作16年,迄今依舊興味盎然。現於伊通生活空間舉辦「大器典藏展:『它』空間之翻轉—合系列」個展,展出2001年起的「重力釋放」、「飛行」、「合」、「器非器」和「門」等代表系列共20餘件。

「木頭跟人一樣不完美,要順性而為,我是去發現,而不是創造」,梁平正解釋他的雕刻過程,就像和木頭「交朋友」,沒有草圖設計,「我跟木頭一起『合作』。木頭和粘土不同,它的前身是樹木,曾經是生命,我是順著生命留下的軌跡雕刻,所以朽木也能雕。」

梁平正1985年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主修繪畫,那年,他在嘉仁畫廊推出「即興繪畫展」,閉關27天,他把畫廊天花板、地板等空間全都畫滿了。因此,當梁平正隱居三義、開始思考木雕創作的其他可能時,也延續這樣的思維,「順性而為」再成了他挑戰立體創作的精神主軸。

「為什麼木雕只有圓滾滾、實心、沉重的狀態,有沒有另一種表現方式,可以讓木雕呈現出輕盈,感覺沒有重量?」由此創造出「重力釋放」系列,打薄的木片彎曲出美麗的弧度。

而當重量釋放後,物件輕得彷如可以飛起來,「飛行」系列於焉而生,「就像絲巾拋向空中,看著它緩慢飄浮降下」,梁平正說。「非書系列」則是有感於現在人不愛閱讀,「書不被閱讀,只剩下觀賞的價值」。

近作「合系列」靈感得自合掌時、手心中空的狀態,兩木片藉由不同造型的零件組裝起來,「粒子經『合』的過程、衍生出宇宙萬物,是生命生成最原始的力量。」

85k.jpg

6~ 順 性  淡江大學~炫光志

1. 生平

​1~成長的梁平正與多數人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一樣翹課與玩耍,美術反而不是正業。直到退伍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後才一夕之間變成愛讀書、求上進的模範青年。那一段青少年歲月存起來是梁平正未來創作的養分之一。進入大學之後深受賴純純、郭大維兩位教授影響,美術再受到啟蒙。這一段時間的訓練深深影響梁平正的創作,尤其是對質材的掌控與敏感度。1983年,大二那年梁平正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這個獎讓梁平正正式踏入職業藝術家生涯的軌道。

在大學畢業後,梁平正憑著一股熱忱,毅然決然要前往當時後大家心目中的藝術殿堂——紐約。梁平正去紐約進修的不全是NYU,而是整個紐約。他發現紐約街上比課堂更豐富、更精彩。他看見來自世界各地最厲害的人以及最爛的人。正如許多人說的:紐約不是美國,紐約就是一個世界。不在紐約你無法感受這種震撼,這裡每個人都身懷絕技,都是他那個國家的第一名。梁平正在紐約街頭鬼混,對他來說這裡的學習比課堂還要更精彩,反而制式的課堂讓他覺得無聊,美術館也一樣無聊。對他來說,幾個名震世界的美術館竟然沒街頭那麼有吸引力。有一天梁平正經過一棟大樓,他突然驚覺在紐約這個大都市裡到處都是藝術家、到處都是畫廊、美術館,其實「根本不差我一個人」,他發覺到自己的藝術與生命還是在台灣,自己的故鄉才是創作的源頭。有了這個念頭之後,他帶著老婆離開寄居近兩年的紐約,回到生長的台灣。他知道在台灣藝術人生還有許多等他釐清的地方。

回來台灣的梁平正,先後投入室內設計產業以及飯店規劃管理,所獲得的報酬從剛開始的可數名詞作到不可數,進而只剩下數字的遊戲,這已經不是數字的問題而是胸懷。他是在操盤過這種場面後才知道何謂謙卑,梁平正看來很順遂,但午夜夢迴時,他並不快樂。梁平正很清楚這裡沒有藝術,。畢竟內在是藝術靈魂的歸屬, 他必然會回到藝術創作的人生,只是這回梁平正的藝術創作不見得會跟以前一樣。

18582049_10155179561651438_3981818473920433165_n.jpg

2. 家 庭

​2~面對家人,梁平正老師成為一棵溫柔的大樹。他對家人非常的保護,在與師母的互動中,老師卸下平常酷酷的一面,輕聲細語回應著師母,有時他也會像孩子般開玩笑逗師母開心。在夫妻的相處上,梁老師一直都秉持互相尊重,彼此之間沒有秘密,婚姻長跑20多年還能像新婚夫妻一般親暱的相處著。擁有一個女兒與一個兒子的老師,儘管在人生中發生過許多變動,他依然很關切孩子的成長。

1998老師到了三義的山上,開始進行他的木雕創作生涯。而這時候正是兒子可樂在讀國小的時候,家裡的發生所有的事情他都一點一滴的看在眼裡。可樂說起初的生活其實非常辛苦。當時的生活幾乎就是野人生活,通往家裡唯一的一條路不是柏油路,而是鋪滿小石子甚至是充滿泥濘的一條小徑,家裡也沒有熱水器,要洗澡時必須自己燒開水再配上冷開水一起到進澡盆內,很快速的洗完,由於住在深山的緣故,理當會有許多蚊蟲甚至是蛇的出沒。但這些事在可樂眼裡,雖然說苦,但也已經漸漸習慣了。他還記得在家裡院子前有一口小池塘,池塘裡充滿著各式各樣可愛的生機,他尤其最愛觀察那些活潑的蝌蚪,他還打趣的說,也許他是全台灣第一人全程陪伴蝌蚪長大成青蛙過程的小孩。由此可見,他從小跟在老師身邊,雖然疲於奔波生活,但仍然能苦中作樂。看他面對那些與同齡小孩不會遇到的問題也能游刃有餘,很容易就能發掘到一些與梁老師相似的個性與態度。

與其說與老師有幾分神似,不如說是被老師影響的。由於家庭經濟因素,老師與師母都非常的忙碌,所以大了可樂8歲的姊姊其實沒有與他們生活在一起,被托給岳母照顧。師母也天天出門工作,老師便是最常與可樂接觸的親人。可樂自己也說:他對爸爸充滿著敬佩。因為在三義的那對日子裡,他跟在爸爸的身邊,能夠完完全全感受到一種不服輸、堅持到底的精神。他說身為一位藝術家,老師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有著放浪不羈的生活,也不會為了利益而失去真善美去符合社會所要的風格。他始終如一的作息十分規律,每天都踏實的完成應該做的事,做做創作、畫一些畫、教可樂寫功課......。最厲害的是,他能夠頂住那些當時藝術界對他的輿論,不受利益關係影響堅持走出自己的風格,這種態度也許就是造就現在的梁平正的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可樂受父親的啟發其實很大,他跟在父親的身邊學習到了許多。也許這對父子之間不會有什麼太多的言語溝通,但卻深深地影響著彼此。

可樂現在是一名法式餐廳的主廚,這與他求學時讀開平餐飲有著密切的關係。小時候她的成績向來就不優異,可是老師不但沒有責怪,還建議他去學一技之長。

果然可樂在餐飲科系中表現優異,甚至被選為代表隊出國比賽,屢屢獲獎回來。但可樂還有另一個興趣,就是當一名DJ。他跟著一名老師學習,認真做自己的音樂,在各地直播表演。也許,這就是從老師身上學來的態度,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夢想,而是看你去怎樣實踐你的夢想。曾經可樂也質疑過自己,為什麼世界這麼不公平?為什麼其他人的人生如此順遂?為什麼他必須付出這麼多卻還不一定得到同等的回報?但當老師聽到了這些抱怨後,只回應了一句:「世界上只有廢物才會抱怨不公平。」,這句話深深的刻在了可樂的心中,影響了可樂往後的生活,使他能夠持續向前。

102A0063.JPG

3. 藝 術

3~梁平正的人與藝術是無法分割的,他的藝術等於他的人,他的人等於他的藝術。梁平正老師的木雕要從三義時期開始講起,從江湖華麗的高峰來到木頭香的小鎮,梁平正思索成為藝術家與藝術創作的意義。這是一個改變、一個過程,他要探討藝術創作除了純粹的美感、美學探討之外還有什麼意義。此時他的行為與風範與之前截然不同,或許他自己不知道,但三義人卻看在眼裡。在老師傅眼中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出現了,作品具有原創性、懂得藝術論述、品行謙卑且認真。2011年,在臺北的第一場個展「木的可能、雕的想像」在印象畫廊舉行。這場個展算是梁平正對三義的總結,六個系列中除重力釋放外,書非書、器非器、森野呢喃、面具以及金屬鑄造都是第一次發表,屬於後三義時期的典型辯證,不是書的書,不是器具的器具,不是地球物種的物種,不是面具的面具。

4. 倒置美學~

​4~談到梁平正的木雕創作就不得不提他的倒置美學。他的美學理論來自於機能抽離的辯證,器非器是不理會器具原先的功能而專注於美感的創作,非書是表達在網路世代,實體的書漸漸失去閱讀功能,觀賞的美感驟然顯現。森野呢喃則放棄物種演化的合理性,順著木頭原有的本質而雕,呈現有點像又不大像的物種。面具則不是人臉的裝飾作用,而是讓觀賞者認識真正的我,修練就像拿掉面具,當所有面具都拿掉就剩下真實的智慧。梁平正陳述他的創作是一種「倒置美學」,是把物體的純美本質當成創作的開始。人類創造各式各樣的器具,始是於生活的需求,此時功能是製作的重點,美感其次,經過時代變遷、新的器具取代舊有的器具,此時純美浮現。正如放在博物館內供人觀賞的寶物,完全不具實用性質。倒置美學是梁平正藝術創作的核心論述,所有系列的創作無一不以此思維貫穿。

bottom of page